寿山石材质审美的文化内涵
作者: 蓝风    来源:集珍文化    发布时间: 2013-10-12 16:30     次浏览

  寿山石生于闽中,丽质天成,自清代始便为文人雅士所爱。当亲眼看到,亲手把玩时,领会到的那种令人心骛神驰,如痴如醉的魅力,几不可言。石之美,最美在于材质。

   虽然近世寿山石的收藏蔚然兴盛,但与其他门类相比寿山石的鉴藏史要短得多。《观石录》记载“宋时故有坑”,上世纪五十年代更是出土了南北朝时代的石猪, 将寿山石的雕刻历史提前了500年左右,但那时的石雕多用于明器,质与工都不甚讲究。究其原因,唐宋时期的玉器由礼器向世俗化转变,玉带、玉簪、玉步摇、 玉镇等实用器占据了玉器的绝大部分,而以实用器的标准衡量寿山石,无疑有个重大缺陷——它太软了。实用的诉求使得寿山石的开采规模也不大,真正质色俱佳的 石头并未问世——我们或许应该感谢这一点,若非如此,也许寿山石资源早已枯竭,我们今天也就欣赏不到它们了。
 


四股四高山石瓜鼠钮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与玩玉相比,玩寿山石算小众。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和田玉与翡翠的,但说起寿山石则不见得如此。但有个现象很有趣——不少玩家是从玩玉、玩翡翠一路玩过来玩到寿山石,却鲜少有反过来的情况,这大概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寿山石的魅力。

   那么,寿山石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?我们不妨从它的玩赏历史来挖掘一下。寿山石为人所重始于清初,在文彭以青田石入印之后,作为另一种印材被发掘的。石头 被引入印材,是玩石赏石的一个命运转折点,之前一直被诟病的“太软”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成为了最大的优点,以刀奏石的利落爽脆、得尽笔情墨意使得文人们 纷纷追捧,石头的开采量逐渐加大,慢慢地,寿山石材质本身之美也开始被人欣赏起来,文人玩石的历史也就此展开了。

  高兆的《观石录》是第一部纯粹从材质欣赏的角度描述寿山石的文献:

  美玉莫竞,贵则荆山之璞,蓝田之种;洁则梁园之雪,雁荡之云,温柔则飞燕之肤,玉环之体,入手使人心荡。

  甘黄为瑕者数枚;或研如萱草,或倩比春柑,白者濯濯冰雪,澄澈人心俯。

  一如文犀,中有粉蝶半翅,蓝缠丝玛瑙,一黄罗缬纹,一雨过云月,一风雨射空,寒气迥薄,孤峰沉冥一,一枚方寸,白玉肤里,微有栗起,大似赵妃雪夜待人时,一如春雨初足,水田明灭,小米积墨点苍。……

 

 


郭祥雄作荔枝洞石凤钮日字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描绘铺排,无不在尽力表达对寿山石材质本身最单纯的欣赏,而我们在字里行间所读到的,玉和翡翠均无法与之相比的特征,便是审美的多样性。

   和田玉以白为美,翡翠则以绿为贵,虽然兼有其他颜色,审美的终极目标却趋向单一化,如和田玉的极品就是羊脂玉籽料,翡翠的极品就是玻璃种阳绿,寿山石 呢?虽然有“石帝”田黄坐镇,却并非一枝独秀。谁能说出“研如萱草”和“倩比春柑”孰高孰低?谁能判断“濯濯冰雪”和“雨过云月”何者更美?芙蓉的温润、 杜陵的厚重、水坑石的清透、荔枝洞的娇艳,又有哪一样不让人心旌摇动,无法自已?

  然而寿山石的这些多样性并不纷繁杂乱,它的品评方式 有“六德”的统一标准,既“温、凝、细、结、润、腻”,无论什么坑洞什么石种,“寿山”的特征一望可知。它的外观尽管艳丽,却亦不失温润含蓄,与玉的审美 取向并不相悖,寿山石中白芙蓉更是与羊脂玉外观极为相似,非内行人难以区分。若以玉之“五德”衡量,也许它因过于柔软,而在“勇”之一德方面有所欠缺,但 也正因为这份柔软,寿山石在雕刻上更为随心所欲,它的材质“别于玉,介于纸”,更适于雕刻出流畅生动的线条。也是因为这份柔软,寿山石用手抚摸的触感比玉 更温和、更“粘人”,更令人不忍释手。它的审美趋向阴柔,若说玉比德于君子,寿山石则更像是美人,雅致温婉,令人怜惜。

  如今,和田地 区的玉料已近枯竭,藏家多把目光投向成分相似而储量丰富的青海料和俄料。翡翠矿产丰富,但可做收藏的优质翡翠同样稀有。而寿山石的储量远小于和田玉和翡 翠,不少坑洞已绝产或者濒于绝产,这也许注定了它无法成为大众收藏项目,因为根本就“不够玩”。然而,同时也可以预见,当它越来越进入更多人视野的时候, 不断上扬的价格会令大多数人“玩不起”。乾隆时有“印石三宝”之说,寿山石中的田黄、芙蓉就占据了其中两项。而历代所产寿山石又绝不止于此,杜陵之厚、善 伯之温、荔枝之灵、太极之韵、芙蓉之凝、旗降之润、高山之妍、争奇竞秀,各擅胜场。所谓钟灵毓秀,莫过于此。当下的寿山石玩家应该是幸运的,在最好的时 代,抚摸着最好的石头,体味着数千年中国玉石文化精神的传承,还有那么点小众孤芳自赏的寂寞和优越感。多美啊!在这些各美兼备的石头中,仍有与众不同、出 类拔萃者存在,在此也撷其二三,慢慢道来。

 

 

 

 


林文举作掘性善伯洞石《夜宴图》薄意摆件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东风吹做黄金色

  善伯洞石,一直是为寿山石玩家所钟爱的品种。它的质地晶莹脂润,似透非透,有种独特的光泽,又常有“金砂地”明灭闪烁,特别耐得把玩。

   善伯洞石产自月尾山西南方的善伯洞,属高山系,再向西南行进,便是大名鼎鼎的杜陵坑。这一矿脉所产的石种,与其西面的高山、荔枝、太极一脉相比,通透娇 艳略逊,但质地坚结,沉稳凝润则更胜。善伯洞石亦不例外,它颜色丰富,有红、黄、白、灰、紫等各种,但普遍并不很鲜艳,而总是带些善伯洞石特有的“灰” 意,偶有美艳者,必为方家所钟情。

  善伯洞石中还有一种数量稀少的“脱蛋善伯”,即夹在围岩中的卵状矿脉,且多数散落在矿洞周围。由于是掘性石,它普遍块头不大,但质地特别温润细腻,且多数外层与内层的石色不同,形成“金裹银”或“银裹金”,外层半透明的色层隐隐透出内里的颜色,十分招人喜爱。

  掘性石由于比较珍贵,得之大多亦不做切割,而因形就势,加以雕琢。这一枚脱蛋善伯更是采取了最为“惜材”的雕琢方式——薄意,雕“夜宴图”,依自然石型浮雕山石、树木、芭蕉、房屋,六七好友,围石闲坐,藤萝松下,童子奉茶,而一轮圆月,一支高烛,点明了沉沉夜色。

  薄意大师林文举的这件作品,构图繁而不乱,密而有隙,且很好地呈现了石头的质、色之美。借用一句唐诗——“东风吹做黄金色”,或可形容出一二。

 

 

 

 


郑世斌作旗降石云蝠薄意方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雾雨当空飞彩虹

  旗降石产自寿山三大矿系之一的旗山系,被誉为“旗山之首”。质地细腻脂润,微透明或不透明,但温凝而有光泽。石性坚韧,年久不变,是寿山石中性质最为稳定的,而且刀感极佳,历来为篆刻家所重。雕刻者得之,亦乐于奏刀,常常运用色彩的丰富变化做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来。

   旗降石色彩以黄、白为主,间有红、紫、灰等色,亦多有金裹银、银裹金品种出现。至1989年,寿山石农在旗降旧洞采掘时,发现一种在淡黄基色上环绕着浓 黄和金红色的条纹,如彩虹绕穹,故命名为彩虹旗降。这种石头产量只有十余公斤,其后再未出产,因此被藏石者争相追捧,可谓奇珍。

  这枚 彩虹旗降石以淡黄为主色,其上分布着橘红色纹理,对比鲜明,干净明晰,质地温润凝结,纯净无暇,予人以沉稳典雅的美感。石头本身的质色已审美,雕琢上便尽 量取其简,仅在印章顶端以浮雕作流云蝙蝠。流云采取薄意刀法,寥寥数笔便营造出空灵流动的意韵,而蝙蝠则巧用了一小块白色,雕刻细致入微,整个身体呈现出 半透明的状态,极之可爱。

  古人曾说,美丽的石头会令人产生无穷遐想,“对之有酒旗歌板之思”。李商隐有诗云:“虹收青峰雨,鸟没夕阳天。此中真得地,漂荡钓鱼船。”赏石心境,想是几近于此。

  膏方内凝,腻已外达

  《观石录》有云:“洁则梁园之雪,雁荡之云,温柔则飞燕之肤,玉环之体,入手使人心荡。”陈越山这二十余枚“美玉莫竞”的寿山石到底是什么品种,如今无从考证。但就从这寥寥数语的形容来看,很难不令人想到上品的白芙蓉石。

  白芙蓉石,在清代曾被誉为“印石三宝”之一,与田黄石和昌化鸡血石三足鼎立,尔后又被称为“石后”,与“石帝”田黄相映生辉。寿山山坑石品类极其繁杂,各美皆备,然而白芙蓉仍以自身温软凝润,与羊脂白玉酷肖的品格独树一帜,备受青睐。

 

 

 

 


将军洞芙蓉石卧马钮圆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 在白芙蓉中,又特别以一种名为“将军洞”的特别珍贵,蔚为传奇。邓散木《篆刻学》中有“以将军洞为贵”的说法,然而语焉不详。据考证,将军洞又名“天峰 洞”,清乾隆时,因矿权被一位将军所占有,故名“将军洞”。此洞所出石,质纯,柔洁通灵,为芙蓉石中上品。后洞塌,将军洞芙蓉石遂绝产。将军洞芙蓉在理论 上虽有传世,但因没有确切记载,故而无法明确识别身份。很长时间以来,“将军洞”的美质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与揣测中。80年代,石农在塌陷的将军洞原址 上,用现代化工具另开洞口采掘,得到一批品质上佳的原石,无论是密度、手感、温润度,都比普通芙蓉石有明显优势,这也为分辨传世将军洞芙蓉石提供了直观的 参考。

  这枚白芙蓉印章为一枚旧印章重新整修后改刻的卧马钮。石质紧密温润,手感特别凝腻,并有“压手”感,且背后略有米黄色细粒,亦 与文献所载将军洞芙蓉特有的“老虎砂”亦谓“芙蓉砂”的特征完全对应,据此判断,这枚印章应该就是传说中传世的“将军洞”芙蓉了。“玉质温润,莹洁无类, 如搏酥割肪,膏方内凝,而腻已外达。”信然,古人诚不我欺。

 

 

 

 


上洞芙蓉石玄鸟瓦钮方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 与将军洞为邻的还有一个著名坑口,名曰“上洞”,亦称“天面洞”,也曾是芙蓉石的主要产洞。其石质温润、凝嫩,洁白如玉而内泛宝气,与将军洞相比,上洞 芙蓉石也是不遑多让,同为芙蓉石中的精品。这枚上洞芙蓉石方章的印钮别有趣味,瓦钮为传统的经典钮饰,雕作微微拱立的青瓦形状,而在 “瓦片”上,作者又雕刻玄鸟,灵感则源自青铜文化。玄鸟又称为燕子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受人喜爱的鸟,也是最与人亲近的吉祥之鸟,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 落后清明”,更是万物复苏的象征。而《诗经.商颂.玄鸟》中说到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,宅殷土芒芒”,《郑笺》注:“降,下也。天使燕下而生商者,谓燕遗 卵,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。”又给燕子增添了带来天下安宁幸福的意味。作品中的玄鸟富有青铜造型的意蕴,花纹古朴凝练,似青铜鸟尊之形。与此相应,作者 在印台下方雕刻一圈綯纹饰带,这同样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。作品整体古意盎然,是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
 

 

 

 


陈为新作水洞高山石母子情钮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

  水洞高山为高山石中的名品。据陈子奋的《寿山石小志》所录:“高山为寿山之最高峰,清乾隆时开始采掘。有大健洞、世元洞、嫩嫩洞等,皆因采石人之名而名,又有和尚洞、大洞、水洞、新洞、啼嘛洞、四股四、油白等洞……”可见其开采历史之久。

  水洞矿洞位于世元洞下方,因有地下水渗入洞底,故称“水洞”。水洞高山石质通灵,肌理隐有萝卜纹,以出产各种冻石而着称。色多洁白或略带淡黄,旧称“笋玉”、“象玉”。亦有黄、红各色,近似水坑晶冻。

 

 

 

 


水洞高山石素方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 今春一方三彩水洞高山石素方章曾令诸多石友为之惊艳,而此次秋拍另一枚三彩水洞素方章也同样令人垂涎,这两方素章为一石所出,纹理、色彩均光华绚烂,自 上而下斜分为白、黄、红三色,晕染炫美,其白温凝若羊脂,其黄娇嫩如桂花,红者朱砂似落英,美艳而不妖冶,繁密却不淤塞,令人感叹自然之瑰丽。

 

 

 

 


谢麟作水洞高山石兽钮对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 此次秋拍还有几枚水洞同样摄人心魄,其中两枚为对章,印钮为青年艺师谢麟所作。其色氤氲,宛若云霞,肌理斑斓明艳,宛若湖云霞渲泄映透湖水,观之似有浮 沉之感,万象丛生。另一枚则为名师林东之作,作者浮雕荷塘鸬鹚为钮,颇有雅逸之气。章体光素,通透晶莹,内含极为细密的萝卜丝纹,更兼其色微黄,犹如瓜瓤 一般,亦为不可多得之珍品。

 

 

 

 


林东作水洞高山石荷塘鸬鹚钮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 另有睡狮钮方章一枚,为水洞高山之绝品。睡狮钮为名家姚仲达作品,作者将其钮头雕作一只趴伏酣睡的小狮形象,小狮造型憨实,蜷缩成一团,显得稚拙可爱, 作品不但富有自然的非凡意趣,而且充满了典雅的文人气韵,是寿山石钮章中的上乘佳作。尤为难得的是其材质精绝,为水洞高山中难得之佳品,其质地细润,章体 遍布繁密的朱砂,灿若红霞,艳若榴花,娇丽多姿。

 

 

 

 


姚仲达作水洞高山石睡狮钮方章
福建东南2013秋拍


  以上皆为水洞高山之珍品,若盈握于手,如摇心旌,借用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名句: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”,以释倾慕之心。(来源:集珍文化 文/蓝风 图/福建东南拍卖)

 

 
相关链接:
 
福建东南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
 
寿山石雕\田黄\金石篆刻\玉石珠宝\他山之石\茶道具\沉香\紫檀\漆画
 
拍卖时间:2013年10月27日-28日
拍卖地点: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(福州市新权南路9号
预展时间:2013年10月24日~26日(9:30~19:30)
预展地点:福建省民间艺术馆(福州市杨桥东路19号衣锦华庭寿山石文化城二楼)
     福建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(福建省民间艺术馆正对面)
 
网上预览:www.fjdnpm.com(福建东南拍卖)
     www.ssswh.com(寿山石文化网)
     auction.artron.net(雅昌艺术品拍卖网)
贵宾热线:0591-8762 1635 / 8380 0932
相关新闻
热门新闻
新闻搜索

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雅道巷32号东南艺术中心2F

传真:+86-591-8831 8356

微信:fjdnpmwx

邮箱:admin@fjdnpm.com

东南拍卖微信号

艺术东南小程序

Copyright © 2010-2023,www.fjdnpm.com,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© 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

闽ICP备12005744号

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256号